- 首頁
- 特集
- 動畫
- 「怪誕校園之夜」特集
- 特別專訪
特別專訪(2/5)

本作導演竹清仁堪稱影像奇才,在日本國内外曾經獲得多數獎項,頗負盛名。所拍攝的微電影「BANANA」甚至被MoMA(紐約近代美術館)所收藏。asianbeat邀請竹清仁導演談一談本次電影製作過成以及今後動畫在亞洲發展的可能性。
就算是弄得亂七八糟也好,我就是想要製作一部像遊樂園一樣,充滿服務精神的作品。

asianbeat(以下稱ab):聽說製作「怪誕校園之夜(放課後MIDNIGHTERS)」的契機是短篇影像作品「放課後MIDNIGHT」?
竹清導演(以下 稱竹清):原本有一部叫做「放課後MIDNIGHT」的短篇作品,內容就是人體模型一人獨自耍笨6分鍾。對我這個年齡層的人來說,感覺就好像是"Dorifu"(爆笑綜藝節目)這個節目一樣。雖然是動畫片,我們採用了動作擷取(motion capture)技術 ,營造出靈活靈現的動態感。完成後我和平田製作人談論到是不是拿這作品去參賽,於是參加了世界上的相關比賽,也獲得了一些獎項。當初也有將此短篇系列化的想法,不過感覺「只把它系列化是不是好像很沒志氣?」所以硬著頭皮嘗試如何製作電影。那時和交情不錯的T・JOY紀伊先生(之後擔任本作品的總執行)提了這個案子,因為他一句:「一起來做!一起來做!」所以就決定製作電影了。
竹清導演(以下 稱竹清):原本有一部叫做「放課後MIDNIGHT」的短篇作品,內容就是人體模型一人獨自耍笨6分鍾。對我這個年齡層的人來說,感覺就好像是"Dorifu"(爆笑綜藝節目)這個節目一樣。雖然是動畫片,我們採用了動作擷取(motion capture)技術 ,營造出靈活靈現的動態感。完成後我和平田製作人談論到是不是拿這作品去參賽,於是參加了世界上的相關比賽,也獲得了一些獎項。當初也有將此短篇系列化的想法,不過感覺「只把它系列化是不是好像很沒志氣?」所以硬著頭皮嘗試如何製作電影。那時和交情不錯的T・JOY紀伊先生(之後擔任本作品的總執行)提了這個案子,因為他一句:「一起來做!一起來做!」所以就決定製作電影了。
ab:本作是您首度執導的長篇電影,您原本就有打算製作電影嗎?
竹清:是的。我畢業於九州藝術工科大學(現:九州大學藝術工學部),因為很想做電影而進入東映公司。在離開東映公司後,我到神戸大學擔任助手。其後回到福岡,和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家動態圖像設計(Motion Graphics)公司-"KOO-KI",累積了各種經驗,終於讓我遇到這樣一部作品。截至目前為只,著手製作的都是CM、節目片頭,活動影像等,能夠稱之為作品的作品這幾年只有這一部。最新的作品還是「放課後MIDNIGHT」。在那之前的作品已經年代久遠,只有大學畢業研究作品而已。
ab:您在之前的公司就已經想要自己做電影了嗎?
竹清:當然希望可以,不過沒那麼容易。之前就想要把成立的公司塑造成比較偏向我們擅長的影像製作,也構想著將來要做我們自己的Media Content。經過了6、7年,很幸運地公司業務也獲得了一定的評價,我和其他成員也製作了幾部影像作品。「放課後MIDNIGHT」就是其中之一。
ab:導演受到什麼作品的影響?
竹清:有很多,不過開頭是星際大戰(星球大战)。上映當時我還是小學生,並沒有去看。中學時公開了日語版,去看了之後受到很大的衝擊。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沉溺下去了。那時沒有錄影帶,我毎週都上電影院去看星際大戰呢。就像是阿宅一樣!剛好80年代有很多好電影。魔鬼剋星、小精靈、回到未来等。那時的電影與其說要傳達給我們某種信念,很多其實只是純粹娛樂性質的電影。現在上映的電影作品主要是會讓人感動流淚的作品居多。我想做的電影是看了可以輕鬆笑笑帶過,讓人感到緊張刺激的作品。製作本次的作品也是這樣,我覺得最近很少看到“弄得亂七八糟,像遊樂園一樣,充滿服務精神的作品”。最近的作品很多是探討“人性”、“心理創傷”等這樣有深度的主題。有這樣的作品當然很好,但如果能有其他不同類型的電影可以提供不同選擇,這對電影娛樂界來說不是更好嗎?
ab:感覺上魔鬼剋星、回到未来和這次的作品有點相像。
竹清:是這樣沒錯。片中人體模型高智力是科學家,其實背後設定他是電影回到未來的頭號粉絲。這部電影裡出現好幾個地方是和回到未来有關的片段。看過回到未來的人,發現那些場面時,一定會發出會心的一笑。
竹清:是的。我畢業於九州藝術工科大學(現:九州大學藝術工學部),因為很想做電影而進入東映公司。在離開東映公司後,我到神戸大學擔任助手。其後回到福岡,和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家動態圖像設計(Motion Graphics)公司-"KOO-KI",累積了各種經驗,終於讓我遇到這樣一部作品。截至目前為只,著手製作的都是CM、節目片頭,活動影像等,能夠稱之為作品的作品這幾年只有這一部。最新的作品還是「放課後MIDNIGHT」。在那之前的作品已經年代久遠,只有大學畢業研究作品而已。
ab:您在之前的公司就已經想要自己做電影了嗎?
竹清:當然希望可以,不過沒那麼容易。之前就想要把成立的公司塑造成比較偏向我們擅長的影像製作,也構想著將來要做我們自己的Media Content。經過了6、7年,很幸運地公司業務也獲得了一定的評價,我和其他成員也製作了幾部影像作品。「放課後MIDNIGHT」就是其中之一。
ab:導演受到什麼作品的影響?
竹清:有很多,不過開頭是星際大戰(星球大战)。上映當時我還是小學生,並沒有去看。中學時公開了日語版,去看了之後受到很大的衝擊。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沉溺下去了。那時沒有錄影帶,我毎週都上電影院去看星際大戰呢。就像是阿宅一樣!剛好80年代有很多好電影。魔鬼剋星、小精靈、回到未来等。那時的電影與其說要傳達給我們某種信念,很多其實只是純粹娛樂性質的電影。現在上映的電影作品主要是會讓人感動流淚的作品居多。我想做的電影是看了可以輕鬆笑笑帶過,讓人感到緊張刺激的作品。製作本次的作品也是這樣,我覺得最近很少看到“弄得亂七八糟,像遊樂園一樣,充滿服務精神的作品”。最近的作品很多是探討“人性”、“心理創傷”等這樣有深度的主題。有這樣的作品當然很好,但如果能有其他不同類型的電影可以提供不同選擇,這對電影娛樂界來說不是更好嗎?
ab:感覺上魔鬼剋星、回到未来和這次的作品有點相像。
竹清:是這樣沒錯。片中人體模型高智力是科學家,其實背後設定他是電影回到未來的頭號粉絲。這部電影裡出現好幾個地方是和回到未来有關的片段。看過回到未來的人,發現那些場面時,一定會發出會心的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