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小事 香港編 ~電子版清明上河圖~


前幾天我到了香港的博覽館,欣賞被譽為上海世博中國館「鎮館之寶」的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是次展覽品由上海世博會送港展出,預計80萬市民可在下月為期3周的展期內,而我就是其中一位一睹900多年前北宋首都汴京的日夜繁盛景象的遊客。曾于2007年統籌《清明上河圖》畫卷由北京故宮送港展覽的香港藝術館館長司徒元傑,與市民細說“遊圖攻略”,重點推介多個有趣場景,希望市民讚嘆先進科技與文化藝術的成功結合之時,也能從中窺探中國歷史上的城市風貌,風土人情。
2007年,《清明上河圖》歷史性“第7次出宮”,首次乘飛機來港展出,當時為期24日的“國之重寶”展覽吸引約15萬人次參觀,其中《上河圖》展區的地氈更被人潮踩穿,風頭一時無倆。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畫卷長120米、高6米,右方起是郊野,中間是虹橋,左方是城關,整個畫卷以4分鐘為一個日夜循環(即兩分鐘日景、兩分鐘夜景)。香港展出場地與中國館有分別,因此音效、河流效果亦不同,但「效果一定不比中國館差!」而上海中國館內展出的電子版《清明上河圖》,有8個智慧點藏在水底,播放8段在畫卷中較特別的片段;不過于正無奈稱﹕「由於中國館內太多人,根本看不到在河裏正播放片段!」因此當局決定在香港展出時,會把8個智慧點設置於另一個場館,給觀眾細心欣賞。

先欣賞畫卷 再觀看細節
至於市民應如何觀賞這個「鎮館之寶」呢?于正建議大家遵從欣賞古畫長卷的習慣,從右至左先欣賞畫卷一次,再觀看各部分細節,如夜景、虹橋燈籠等,因為這一事一物,原來都得來不易。「由於原圖沒有夜景,因此我邀請一些專家,透過宋代的詩集及歷史文獻,推敲在虹橋燈籠的種類、大小等。」

《上河圖》與香港市民其實早已結下不解之緣。1979年建成的位於荔園旁的宋城,已經以《上河圖》中的巨大拱橋“虹橋”作為興建藍本,香港恒生銀行總行亦挂上《上河圖》畫作點綴,而坊間不少名牌食肆或小型茶餐廳的菜牌,也有以《上河圖》作為設計背景,就連香港製造的“麥兜”也曾在電影《麥兜・噹噹》中置身於“清明上河圖”之中。
白原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