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魂 vol.4] 攝影師 米原康正 ~手持拍立得相機的青年文化代言人(1/3)
Previous | Next

圖片來源:DVD”momi☆ero”
帥氣地戴著棒球帽,單手拿著拍立得相機,他不僅在日本相當受歡迎,在臺灣等亞洲各地及歐美各國也非常搶手,他就是攝影師米原康正先生。
起初以編輯者身分踏入社會,創辦了「egg」、「Out Of Photographers」、「smart girls」等雜誌。他的作品一直追逐著時代最前線的“女孩們”,這些作品可以說是近年來日本女孩文化的變遷也不為過。
通過“女孩們”這個濾光鏡,一直以來他俯瞰日本與世界時代的變遷,誠實面對了各個時期社會存在的問題。讓我們來看看米原先生對於造就目前日本社會亂象的日本成年人與現代日本社會有什麼看法。
今後的年輕人應該怎樣表現自己? 如何生存在這樣一個時代?透過本次專訪,我們可以從米原先生的回答中,找到隱藏在這些話語中的答案。
就是一個編輯作業連貫的想法,我都是自己來寫文字,自己來拍攝照片的。
asianbeat(以下簡稱ab) :米原先生是如何成為雜誌編輯,以及之後走上了攝影師之路的契機是?
米原:雖然現在拍攝照片,但是基本上我一直認為自己是編輯。為了編輯作業的連貫性,我的想法是,想要視覺效果如何等等,文字由編輯自己來寫、照片由編輯自己來拍攝。然後那些照片獨立發展,如今已經可以獨當一面,我覺得這是很強勁的部分。大學時代原本就在集英社打工,因為工資非常好,而且還有獎金,所以學生生活過得很寬裕。因為當時沒有現在的電子郵件,所以工作的內容就是當面去收作家寫的稿件。而且我從很早以前就非常愛玩,透過這些玩方面的信息,還有因此結識的人脈,逐漸開始接觸有一些與打工不同的工作。其後也寫起了文章,可說是一次都沒參加過就職活動,就從事與出版相關的工作,直到今天。
米原:雖然現在拍攝照片,但是基本上我一直認為自己是編輯。為了編輯作業的連貫性,我的想法是,想要視覺效果如何等等,文字由編輯自己來寫、照片由編輯自己來拍攝。然後那些照片獨立發展,如今已經可以獨當一面,我覺得這是很強勁的部分。大學時代原本就在集英社打工,因為工資非常好,而且還有獎金,所以學生生活過得很寬裕。因為當時沒有現在的電子郵件,所以工作的內容就是當面去收作家寫的稿件。而且我從很早以前就非常愛玩,透過這些玩方面的信息,還有因此結識的人脈,逐漸開始接觸有一些與打工不同的工作。其後也寫起了文章,可說是一次都沒參加過就職活動,就從事與出版相關的工作,直到今天。

ab:那之後您是先後創辦了「Out Of Photographers」及「smart girls」雜誌嗎?
米原:我在出版社期間,作過編輯、撰稿人,不過還是感覺到不是自己適合的工作呀。因為基本上出版社期待的人物形象是不用大腦的人,現在大概也是這樣。出版社鎖定的目標是“非常蠢,毫不猶豫地就買了”的人們。總之,就是以不經思索樂於消費為大前提。
從上世紀80年代左右開始,出版社的大原則就是打造不思考的消費人群,我很不喜歡這樣的做法。在當時,一派是這樣混賬的雜誌制作,而另一派是淺田彰先生那樣帶有新時代風格思想的人,走了兩個極端。由於極度厭惡這樣的兩個極端,取其中庸,我開始了自己的企劃,於是誕生了「egg」、「smart girls」以及「Out Of Photographers」等雜誌。基本上,「Out Of Photographers」將焦點放在一般民眾拍攝的照片,因為在「smart girls」時期開始用拍立得相機來拍照,所以從2003年左右開始,我的工作幾乎都是以攝影師身分為主。
因為我基本上都是實施自己構思的企劃,所以幾乎沒有接過從其他人的編輯工作。1993年以後就在探索怎樣去實行自己的計劃,還有就是理解我工作的人會找我合作。
米原:我在出版社期間,作過編輯、撰稿人,不過還是感覺到不是自己適合的工作呀。因為基本上出版社期待的人物形象是不用大腦的人,現在大概也是這樣。出版社鎖定的目標是“非常蠢,毫不猶豫地就買了”的人們。總之,就是以不經思索樂於消費為大前提。
從上世紀80年代左右開始,出版社的大原則就是打造不思考的消費人群,我很不喜歡這樣的做法。在當時,一派是這樣混賬的雜誌制作,而另一派是淺田彰先生那樣帶有新時代風格思想的人,走了兩個極端。由於極度厭惡這樣的兩個極端,取其中庸,我開始了自己的企劃,於是誕生了「egg」、「smart girls」以及「Out Of Photographers」等雜誌。基本上,「Out Of Photographers」將焦點放在一般民眾拍攝的照片,因為在「smart girls」時期開始用拍立得相機來拍照,所以從2003年左右開始,我的工作幾乎都是以攝影師身分為主。
因為我基本上都是實施自己構思的企劃,所以幾乎沒有接過從其他人的編輯工作。1993年以後就在探索怎樣去實行自己的計劃,還有就是理解我工作的人會找我合作。
為什麽身在日本卻不能以日本為豪呢?

ab:開始拍照片的契機是?
米原:原本就非常喜歡照片,一個人編輯的時候也制作了寫真集。菅野美穂的「NUDITY」等。因此,照片這個東西,一直伴隨著我,並不是突然開始做的。正好從創刊「Out Of Photographers」的1997年前後,照片業界中開始認為具有美國情調和歐洲情調的照片很棒。不過,為什麽在日本,日本原創的東西我們不能說“好”呢,我抱有了疑問。日本的攝影師在拍時尚雜誌照片的時候,比如讓日本人擺出帶外國人風格的姿勢,讓出那樣的表情,想要制作出非普通世界觀的照片。還有派攝外景的時候,常說「這兒像紐約一樣」「這個景色像倫敦呀」之類的話,我心想如果那樣的話,你去紐約拍不好嗎? 為什麽在日本拍卻要那麼強調不像日本呢? 難道就不能以「日本」為豪嗎?上世紀90年代,海外的「i-D」這本雜誌興盛的時候,在日本的鄉鎮及普通的住宅區為舞臺,猛勁地拍了一大堆高級時裝的照片。
米原:原本就非常喜歡照片,一個人編輯的時候也制作了寫真集。菅野美穂的「NUDITY」等。因此,照片這個東西,一直伴隨著我,並不是突然開始做的。正好從創刊「Out Of Photographers」的1997年前後,照片業界中開始認為具有美國情調和歐洲情調的照片很棒。不過,為什麽在日本,日本原創的東西我們不能說“好”呢,我抱有了疑問。日本的攝影師在拍時尚雜誌照片的時候,比如讓日本人擺出帶外國人風格的姿勢,讓出那樣的表情,想要制作出非普通世界觀的照片。還有派攝外景的時候,常說「這兒像紐約一樣」「這個景色像倫敦呀」之類的話,我心想如果那樣的話,你去紐約拍不好嗎? 為什麽在日本拍卻要那麼強調不像日本呢? 難道就不能以「日本」為豪嗎?上世紀90年代,海外的「i-D」這本雜誌興盛的時候,在日本的鄉鎮及普通的住宅區為舞臺,猛勁地拍了一大堆高級時裝的照片。
我認為類似這樣的作法非常棒,採用了日常(=鄉鎮)和非日常(=高級)的對比。日常的東西為什麽日本人自己不關注、不拍攝呢?現在這種現象發展的越來越嚴重,只要是外國人或西洋文化的形象什麽都好,表現出日本風格的,則有乏人問津的狀況。
Previous | Next